從我的理解來看,Anoma 不是在做另一個“更快更便宜”的智能合約鏈,他們更像是在思考:如果我們從頭設計一套鏈,讓它服務於隱私、表達和協商,那它會長什麼樣?
他們提的最多的一個關鍵詞“intent-centric”
也就是“意圖驅動”——聽起來挺抽象,但其實很直白
簡單來講,目前通過Swap,在以太坊上,交易通過用戶的明確指令進行,比如「我想用 A 換 B」,需要給到代幣合約,通過鏈負責執行交易。
但在 Anoma 上,你可以只說「我想換成 B」,不需要管對手是誰、也不需要手動去撮合,鏈自己根據意圖去找到匹配的交易對象,這個過程是匿名且自動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的操作可能是中間可能穿了 3 個協議、走了 2 條鏈。對於用戶來講是無感的!
除了原有生態的鏈外,anoma還做了一整套圍繞“意圖”的系統,包括 matcher、barter-style 協議、Zero-Knowledge 隱私層等等。
就好比以太坊像你去交易所下單——你得填表格,輸入價格,點確認才能進行交易。
Anoma 更像你去咖啡店說“我想要點溫的拿鐵”,然後有人聽到了,給你送過來,而且沒人知道你是誰。
聽起來有點抽象,但他們把這個流程設計得非常系統化,技術堆棧從 Namada(隱私支付)到 Juvix(安全語言),再到 Typhon(ZK 編譯器),整個路線是那種“Change World”的感覺。
在 An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