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Layer2困境: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是突破关键

robot
摘要生成中

比特币Layer2:共享共识安全是关键

自2023年8月以来,比特币Layer2赛道的发展令人失望。无论是已上线的项目表现不佳,还是尚未上线的项目进展缓慢,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引发了对比特币Layer2未来的担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非缺乏投资或团队能力不足。许多项目背后都有知名投资机构支持,团队也具备丰富的运营经验。问题的根源似乎在更深层次。

最近,一个技术创新团队发布的新白皮书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无法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的Layer2项目难以生存。这一说法虽然直白,但却切中要害。

以太坊Layer2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共享以太坊的共识安全。用户参与以太坊Layer2是基于对以太坊网络的信任。然而,目前大多数比特币Layer2项目实际上只是一个多重签名钱包加上独立共识链,与比特币网络几乎没有实质性联系,更谈不上共享比特币的共识安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对这些打着比特币Layer2旗号却与比特币共识毫无关系的新链反应冷淡。用户缺乏信任基础,自然难以吸引大量参与。

共识安全是区块链的核心,它通过全网节点在共识层面维护网络安全。每个公链都有自己的共识安全机制,如比特币的POW、以太坊的POS等。但一个公链的共识安全程度主要取决于破坏其网络共识所需的成本,而非具体使用何种机制。

以比特币为例,要破坏其共识需要掌握至少51%的全网算力。目前,这意味着需要370EH/s以上的算力,成本超过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攻击以太坊网络的成本约为460亿美元。从数据来看,比特币网络的共识安全程度远高于以太坊。

共享共识安全指的是某些区块链(通常是子链或Layer2)能够借用主链的共识机制来确保自身安全。例如,波卡的平行链共享主链安全性,以太坊Layer2解决方案利用主网记录简化交易状态,从而享受主链级别的安全保障。

比特币Layer2必须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所有主流Layer2都依赖于主网的共识而存在,没有自己的独立共识。例如,以太坊Layer2完全依赖官方定序器向主网排序,最终由主网保障Layer2的安全和可信。

如果一个比特币Layer2无法共享比特币的共识安全,它就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比特币Layer2。没有比特币网络的安全保障,这些项目难以获得用户和资金的信任。

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比特币Layer2的总锁仓价值(TVL)约为14.5亿美元,而以太坊Layer2的TVL约为360亿美元,相差30倍以上。同时,比特币Layer2的平均市值大多在10亿美元以下,而主流以太坯Layer2的市值普遍在5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考虑到比特币网络的共识安全程度是以太坊的4倍以上,理论上比特币Layer2的估值应该高于以太坊Layer2。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进一步说明了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的重要性。

闪电网络是目前唯一一个真正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的Layer2解决方案。即使没有代币激励,闪电网络仍能维持约5000个BTC的网络流通量,超过了许多依赖代币激励的所谓比特币Layer2。

闪电网络通过在比特币主链上创建和关闭支付通道,直接依赖比特币的共识规则和安全性。这种机制确保了闪电网络的安全性实际上是由比特币网络保障的。然而,闪电网络的局限性在于它仅支持支付场景,不支持更复杂的智能合约功能。

新的技术方案提出将比特币作为基础账本层,闪电网络作为唯一的比特币二层,然后将点状的闪电网络节点升级为支持智能合约的链状节点。这一方案旨在突破闪电网络的限制,实现比特币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保证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

总之,比特币Layer2赛道当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未能有效共享比特币的共识安全。未来,如果比特币Layer2项目希望取得实质性发展,必须回归比特币本身,深入研究如何共享其共识安全。借鉴闪电网络的经验,基于共享比特币共识安全的方向继续探索和创新,可能是目前最可行的发展路径。

BTC-0.92%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retroactive_airdropvip
· 08-05 10:35
Layer2设计太难了
回复0
wrekt_but_learningvip
· 08-05 07:43
安全性才是根本
回复0
APY Whisperervip
· 08-05 07:41
安全就是生命力
回复0
airdrop_whisperervip
· 08-05 07:29
Layer2终究是过渡品
回复0
空投碎梦师vip
· 08-05 07:17
金钱要做好防守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