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創始人遺產:100萬BTC面臨量子計算威脅

數字貨幣創始人的遺產:加密世界最大謎題待解

15年前,一位神祕的數字貨幣先驅從網路世界消失了,留下了金融界最大的謎團之一:數量龐大、價值連城的比特幣至今未被動用。這些比特幣被許多人視爲世界上最大的無人認領的數字遺產。

這位創始人的比特幣即將成爲數字"復活"的終極測試案例,而結果可能出人意料。

數字墳墓中的鄰居

這位創始人並非加密貨幣"來世"中的孤獨者。據估計,約有300-400萬枚比特幣已永久陷入數字墳墓。原因包括遺忘的密鑰、損壞的硬件設備,以及那些將祕密帶入真正墳墓的逝者。

有人曾在威爾士的11萬噸垃圾中尋找8000枚比特幣長達十年之久。另一位擁有者只剩兩次密碼嘗試機會,否則將永遠失去7002枚比特幣的訪問權限。

硬件故障也是一大殺手。硬盤崩潰,U盤丟失,電腦被丟棄。2017年的一次軟件漏洞意外凍結了超過50萬枚ETH,展示了代碼錯誤如何瞬間創造數字陵墓。某知名交易平台的崩潰讓85萬枚比特幣至今仍被債權人爭奪,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交易平台失竊事件。

但這位創始人約100萬枚比特幣的規模遠超所有這些案例。這是自比特幣誕生之初便被凍結的終極數字陵墓。

其他人因疏忽或災難丟失了他們的比特幣,而這位創始人似乎是選擇讓它們沉睡。每一天這些比特幣不被移動,世人就在猜測創始人是否已經去世、被拘禁,還是在暗中觀察自己的創造。

量子盜墓者的威脅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沉睡的比特幣正面臨潛在威脅。

量子計算機可能在幾年內就能破解它們。專家估計,25%的比特幣(超過400萬枚)存儲在易受量子攻擊的地址中。這位創始人的比特幣是最容易被攻破的之一。

比特幣的發明者可能成爲量子計算在加密貨幣領域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

在創始人保持沉默之際,比特幣開發社區正在爭分奪秒地構建量子防御機制。他們提出了量子抗性地址,並探索整合新技術來加強防護。然而,截至2025年6月,尚無廣泛採用的量子抗性地址的正式提案。

如果量子計算機成功破解了這些地址,比特幣社區將無能爲力。沒有緊急按鈕,沒有管理員密鑰,無法凍結或銷毀比特幣。這些比特幣將一直處於易受攻擊的狀態,直到它們被轉移到安全地址,或被量子計算機"轉移"。

法律介入的可能性

法院在面對加密技術的終局性時往往無能爲力。之前有人對地方政府提出巨額索賠要求挖掘垃圾場尋找比特幣,但被駁回。另一位無法訪問自己加密設備的持有者也無法強制任何人破解他的設備。

法律承認比特幣爲財產,但沒有密鑰的財產等同於無法訪問的財產。法院可以下達各種命令,但無法命令數學屈服。

然而,這位創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如果有人聲稱是創始人或其繼承人,他們需要通過移動這些比特幣來證明身分。這將是終極的身分驗證。

經濟影響

這些休眠的比特幣不僅僅是數字考古學的對象,它們還創造了人爲的稀缺性。

加上其他永久丟失的數百萬枚,這些比特幣實際上使得比特幣的有效供應量低於其理論上限。這種稀缺性支撐了剩餘比特幣的更高價格。

如果這些比特幣突然回到流通中——無論是通過量子恢復、法律程序,還是創始人本人的回歸——都將引發巨大的供應衝擊。

雖然技術上不會增加供應量,但移動沉睡15年的比特幣將引發巨大的心理和市場震蕩。比特幣的稀缺性敘事部分依賴於"丟失的比特幣將永遠丟失"的假設。這些比特幣的"復活"將從根本上改變投資者對比特幣長期價值的看法。

未來展望

盡管存在各種"復活"途徑,最可能的結果是這些比特幣將保持原狀:可見於區塊鏈,但永遠不動。

無論是因爲創始人的選擇、去世,還是失去了訪問權限,這些比特幣已成爲比特幣最有力的象徵。它們代表了加密承諾的永恆性和數字身份的神祕性。

移動它們會解答社區可能不願知道的問題。保持休眠則保留了使比特幣超越普通支付系統的神祕色彩。

結語

量子計算機的威脅日益逼近,社區在觀望,而這些沉睡的比特幣面臨着不確定的命運。它們可能面臨量子盜竊、社區決策,或永久休眠。

這些比特幣不僅是比特幣最大的治理考驗,還涉及到對缺席創造者的責任,以及真正的去中心化是否意味着讓數學自行其是,即使這關乎巨額財富。

在15年的沉默之後,或許是時候揭開這個謎團了。

BTC1.8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ProofOfNothingvip
· 08-06 12:54
这谜底迟早被解开
回復0
测试网游民vip
· 08-06 00:44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回復0
烧钱研究协会vip
· 08-05 21:01
躺着的钱最难得
回復0
薛定谔的矿工vip
· 08-05 20:57
数字坟墓来了新伙伴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